扫射的核心目标应优先锁定敌人的躯干区域。躯干作为人体面积最大的部位,命中率相对较高,尤其在移动目标或中距离交火时,瞄准躯干能确保基础伤害输出稳定。扫射过程中需注意后坐力导致的弹道上扬,适当向下压枪可使后续子弹自然过渡至头部区域,形成伤害叠加。选择躯干作为初始瞄准点既降低了操作难度,也为后续调整留出容错空间。

扫射时应根据武器类型调整瞄准策略。突击步枪如M416、SCAR-L等后坐力相对可控,适合持续扫射躯干至头部的过渡;而高后坐力武器如AKM则建议采用短点射,每次3-5发子弹为一组,避免弹道过度偏移。握把选择直接影响扫射稳定性,垂直握把能有效抑制垂直后坐力,适合新手;直角握把则更适合需要水平压枪的进阶玩家。配件搭配需与武器特性匹配,例如补偿器可显著降低扫射时的枪口跳动。

近距离(50米内)可直接瞄准颈部位置,利用后坐力使子弹自然覆盖头部;中距离(50-150米)需以躯干为中心,配合4倍镜短点射;远距离扫射效果较差,建议改用单点模式。地形因素也需纳入考量,当敌人处于掩体后方时,扫射目标应选择其暴露的肢体部位,如手臂或腿部,通过持续火力压制迫使其脱离掩护。

针对直线移动的敌人,准星应提前1-2个身位锁定其行进路径;面对不规则移动目标,则以扇形区域扫射封锁其走位空间。载具扫射时,优先瞄准驾驶员侧窗或油箱位置,吉普车5号座位因防护较弱也可作为重点目标。无论何种情况,保持弹着点分布密度比追求精准爆头更具实战价值。
蹲姿可降低20%-30%的后坐力,趴卧虽进一步增加稳定性但会牺牲机动性。开镜扫射时避免屏息功能,红点/全息镜下的屏息会放大倍率导致压枪困难。三指操作或陀螺仪辅助能提升移动扫射的精度,但需通过训练场反复适应操作节奏。每次扫射持续时间建议控制在10发子弹内,重新定位后再继续射击可避免弹道失控。
优先确保基础命中率,再逐步追求爆头效率,配合配件与操作技巧的优化,才能将扫射转化为有效的火力压制手段。



